第三章-難題與災難
1946年,在鄧蜀才、魏廷鶴等5人的積極推動下,當年9月,四川省水利局派出李元亮、江彝淮、李稚堂等專家組織測量隊赴大邑進行進一步勘測。測量隊在向導鄧子謙的帶領下,歷經曲折和艱險完成施測任務,編制了《大邑縣玉璽河水利工程勘測報告書》,提出在三倒坪筑壩取水的構想。該方案設計壩前庫容50萬m3,計劃從川康界(川康在民國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早期指的是四川和西康兩省,西康省所轄地主要為現在的川西及西藏東部)的紫柏樹大崗鑿約6公里的隧洞穿過邛崍山脈,而后沿山開渠引水至溱樹坪修建電站,引用流量15m3/秒,裝機6.6萬千瓦,尾水由火石溪引入岷江,補充南河各堰水源,高臺地則由電站發電抽水灌溉,計劃灌面包括邛崍、蒲江、名山、新津、大邑五縣60萬畝。
《大邑縣玉璽河水利工程勘測報告書》上報至四川省政府,時任省主席鄧錫侯認為該工程“頗有經濟價值”,要求當時的建設廳技正熊達成率玉溪河工程綜合勘測隊前往大邑復勘。此次復勘于1947年8月起實施,組織了地質、拓礦、水利、公路等部門技術人員參加,重點針對水能開發,還增加了公路建設和礦產開發等內容,勘測內容更加全面、人員更加專業?睖y隊經過1個月的仔細勘測和研究,編制了《大邑縣玉璽河工程復勘報告書》,該報告書認為:“引水方案是可行的,但隧洞工程量大,非目前施工能力所及!薄敖ㄗh該工程分兩步走,第一步,先建大飛水電站和開發岷江煤礦,為大隧洞提供施工動力,并立即修筑公路;第二步,待施工條件成熟,再開鑿隧洞跨流域引水!
當時的中國資源委員會水能發電總處也非常心關玉溪河的水利開發,于1948年10月派出了設計組長甘文基(美籍)、營造組長蔣桂元來川,在省水利局主任李鎮南、建設廳熊達成陪同下赴大邑縣進行勘測。隨后,甘文基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在大川河建高壩壅水,以縮短引水隧洞長度!钡援敃r的技術條件,建高壩絕非易事,更難以實施。
邛崍鎮西山
6公里長隧道成為了玉溪河工程難以逾越的技術壁壘,不僅難住了國內專家,也難住了美國專家,工程的實施成了當時的四川水利人遙不可及的奢望。
然而,水利人從未放棄過努力和希望,在工程無法實施的情況下,經熊達成建議和安排,1948年秋,在大川場建立了玉溪河的第一座水文站,由四川大學土木水利系第一屆畢業生周從政任站長,從此,玉溪河有了實測水文資料。
國無農不穩,農無水不興。玉溪河工程因技術的落后被卡住了脖子,因時局的不穩被拖住了腳步,而旱災、水災卻從不等人。1946年,四川123個縣受旱;1947年四川大水,多處受災;1948年,成都平原大水,城鎮多成澤瀾,都江堰內外堤決壞;1949年川西七月大水,市區多處被淹,都江堰灌區河水激漲,堤岸毀敗,田房淹沒,而石柱、武隆、彭水、通江各縣則干旱成災,收成大減,連年水旱災害,民不聊生,通貨膨脹速度驚人,物價以日計。民眾的苦難,水利專家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頭,紛紛向當時的國民政府上書,文以載道。1948年11月,時任四川省水利局局長鄭獻征、工程師李鎮南在《開發四川水利計劃大綱》中慷慨陳詞,“川境諸河,比降均極陡峻,灘險踵接,除各河干流及少數重要支流外,舟楫之利未溥,致有蜀道難之嘆。然若施以適宜之治導,則大部河流,均可通航。且此等洶涌高灘急流,適為水力蘊藏之寶庫,估計全川水力,不下千萬瓦。若能逐步開發,則此農業之天府,不難一變而為工業之天府也!崩弦惠吽酥嗡d水的強烈責任感和開發四川水利的迫切愿望溢于言表,至今讀起仍覺振聾發聵。
主辦單位:四川省玉溪河灌區運管中心(郵箱:yuxihe_ygc@163.com) 監督舉報電話:028—88793853 監督舉報郵箱:ygjjbts@163.com
[蜀ICP備06012365號] 您是第410位訪客